16年专注广西考研培训
欢迎来到广西嘟成考研官网!

“录而不读是为何?”32名研究生放弃中国政法大学入学资格!网友“炸锅”!

35
发表时间:2022-09-27 09:21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研究生招生简章,又到一年考研备战时。


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引发热议。



上述公示称:

我校2022级研究生新生(含往年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今年报到的学生)应于2022年8月28日-29日入学报到。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法大发[2021]62号)第五条“新生因故不能按期入学的,应当于报到日前以书面形式向所在二级培养单位请假,并附相关证明,二级培养单位应当在报到日期结束之后,按照学校要求将请假学生的情况汇总后向研究生院备案。请假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未请假、请假未获批准或者请假逾期不报到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二级培养单位应当在新生报到结束之后,按学校要求将上述学生名单报送研究生院。”的规定,现将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名单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通过电子邮箱提交书面说明并电话联系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记者注意到,公示名单里共有15名内地硕士研究生、7名内地博士研究生、4名港澳台地区研究生、6名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



9月21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研招办回应称,32人是未按时报到的研究生总数,校方基于学籍管理规定时限判定学生是否放弃入学资格。同时,校方将严格按照计划招生,不会因此补录其他考生,校方对学生放弃入学表示“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未报到原因,校方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如这32名学生有疑问,可以向校研招办提交书面说明,学校会酌情处理。

这公示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说,32个求学机会,就这么被这32个人给浪费了;也有网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的权利,这些学生没有做错什么......






研究生“录而不读”现象,

连续多年出现


早在2019年10月25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就曾发布公告,该校68名2019级研究生因未按学校规定办理入学手续,经学校审议,对他们作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




2020年10月7日,太原理工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49名研究生逾期两周未履行报到手续,视为放弃入学资格,不予注册教育部电子学籍


2021年9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宣布拟取消38名2021级研究生入学资格


据中国之声报道,多所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和教授表示,找到工作、出国留学是学生放弃入学资格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被调剂到非全日制,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则指出,“复试名额只限比例不看报考人数,挤压可补录生源”“将无法录取的学生的复试成绩定为不合格,阻碍调剂或补录”等,也是现存的漏洞。


另据法治日报消息,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捷表示,“‘录而不读’原因诸多,虽然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这种行为不仅危害到高校的招生秩序,还会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研究生“录而不读”

完善补录机制事不宜迟


光明网于9月22日发表一篇评论称,尽管研究生“录而不读”早已令人见怪不怪,但此事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身上还是让人感到吃惊——作为国内法学领域的顶尖高校,中国政法大学令不少“考研党”高山仰止,谁能想到,有人竟然放弃每年都有人为了考上研究生殚精竭虑,每年也都有人放弃研究生入学资格。这样的局面,恰如网友所言“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对此表示难以理解的,不只是普通网友。


“录而不读”的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要么是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要么是考取了更好的学校,或者是对学校调剂感到不满意。有人建议将“录而不读”记入诚信档案,以此限制考生“来年再战”。问题是,前两种情况的考生本就打算“再也不见”,信用惩戒难免“鞭长莫及”。唯一能对考生有所限制的,只剩下第三种情况,但这又像是以大学的过错来惩罚考生——如果被调剂的学生为了追求心仪的专业放弃入学,最后反倒因为学校的录取机制被记了一笔“诚信账”,那这又何尝不是对考生权益的伤害?


站在大学和导师的角度看,当然有理由对“录而不读”表示愤怒:这不仅会令导师措手不及,而且会打乱大学的招生计划。不过,站在考生的角度看,他们似乎也有足够的理由。毕竟,现在考研的压力那么大,希望多一份保险也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报考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为什么只能导师挑学生,学生就不能挑导师呢?


实际上,大学和导师的不满,并不在于一定要录取某个考生。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关键在于,现有的招生制度设计内,大学和导师都是有招生指标的,“录而不读”事小,浪费指标事大。改变这样的局面,不妨从制定更加科学灵活的补录机制着手。简单说,如果有人“录而不读”,就按照综合成绩向下顺延,在满足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招满指标为止。在此基础上,可以要求“录而不读”的考生尽早反馈,以便于大学和导师开展下一步的补录工作。解除了考生身上的道义压力之后,相信绝大多数考生都会乐于及时反馈。毕竟,这也算是一件“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好事。


“录而不读”的考生越来越多,导师和考生与其互相伤害,不如各自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说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什么启示,那就是,调整完善大学的补录机制宜早不宜迟。


本文整理自人民网、每日经济新闻等信息,如有误差/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我们会及时修改与删除,谢谢


分享到: